錢江觀潮的地域范圍很寬泛,在錢塘江出?诮=粎R處的兩岸,都可以觀看涌潮。如今觀潮最為壯觀的地方,一般認為是在海寧市鹽官鎮(zhèn)一帶,又有“一潮三看”的慣例。先在鹽官東7公里的八堡看東西兩潮相撞的“碰頭潮”,再到鹽官占鰲塔下看“一線潮”,最后去鹽官西11公里的老鹽倉看“回頭潮”。一般民眾則往往只選擇一處觀潮。除此之外,蕭山區(qū)南陽鎮(zhèn)烏龜山的錢江觀潮度假村,以及杭州市的下沙到六和塔一帶沿江,也都可以觀看到這一奇觀。追溯歷史,我們特別要指出的是,錢塘江出?诘牡匦蔚孛苍浻羞^很大的變遷,這種變遷至今都還沒有停止。隨著地勢變遷,觀潮的具體地點也勢必要變。
明汪砢玉《西子湖拾翠馀談》卷下云:“乃杭志以江舊與湖通,后來筑塘捍潮,其地遂為城市。今城中猶存漾沙坑、壩頭、前洋街、通江橋等名。武林門外有江海橋、潮王廟,則舊與江通亦可見!迸送墩憬摗芬嘣疲骸榜闵轿鞅保f皆鑿石以為棧道,唐景龍四年,沙岸北漲,地漸平坦,桑麻植焉。州司馬李珣始開沙河,胥山者,今吳山也,而俗訛為青山。其時沙河去胥山未甚遠,故李紳詩曰:‘猶瞻伍相青山廟’。又曰:‘伍相廟前多白浪’,景龍沙漲之后,至于錢氏,隨沙移岸,漸至鐵幢,今新岸去胥山已逾三里,皆為通衢。至宋紹興間,紅亭沙漲,其沙又遠在胥山西南矣!鼻宕娙艘λ记凇稏|河棹歌·泛洋湖》詩后有一段文字提到:“嘉靖《志》:泛湖湖在豬圈壩下,受城中諸河水,通上塘運河。正德間,湖畔居民啟土出一大船,乃是泛海之舟,規(guī)制甚異。由于觀之,是湖在昔日,猶海水所溢也!本C上所述,古代錢塘江出?诘牡乩砦恢迷浘驮诮裉斓暮贾莩抢铮髞聿乓徊讲酵顺鋈サ摹Ec此相適應,古代觀潮的地點自然也會有個變遷的過程。
歷代文人觀潮的詩文蔚為壯觀,較早的可以追溯到晉代,蘇彥《于西陵觀濤詩》,所說西陵,即西興鎮(zhèn),今屬杭州市濱江區(qū)。顧愷之《觀濤賦》:“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宏流”,知道的人就更多了。唐代,白居易有《詠潮》詩云:“早潮常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說的自然是杭州的事情。我們還注意到,唐宋間的詩人寫觀潮的詩,往往在標題中提到“浙江亭”或“樟亭”。這個古地名就在杭州候潮門外,《西湖游覽志》卷十九提到過它,是個驛亭。許多文人都喜歡在這里觀潮,留下不少佳作,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觀潮的好去處。
方志記載觀潮風俗,最早的大概是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文云:“每年八月十八日,數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溯濤觸浪,謂之弄潮!迸保怯捎^潮延伸出來的一種風俗,我們留待后文討論。不過這里所說“數百里士女”聚集江邊的壯舉,其實也就是觀潮,則是不必懷疑的。事實上,這一天也就形成了一種節(jié)日慶典。
到了宋代,方志的記載越來越詳盡。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有《觀潮》,稱“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又說屆時有“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的儀禮,“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故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這一天,“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碑斈甑墓(jié)日盛況,由此可見。
吳自牧《夢粱錄》卷四也有《觀潮》,一開頭就說“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卑选坝魏迸c“觀潮”相提并論,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可見觀潮在宋代杭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接著又說,“每歲八月內,潮怒勝于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屆時,“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有貴戚內侍等賃作看位觀潮!敝劣谄胀ɡ习傩漳茉谖跷跞寥恋慕呎家粋位置,坐著或站著看看,也就很滿足了。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記當時的觀潮盛況,仍不減當年。文云:“郡人觀潮,自八月十一日為始,至十八日最盛,蓋因宋時以是日教閱水軍,故傾城往看,至今猶以十八日為名。非謂江潮特大于是日也。是日,郡守以牲醴致祭于潮神,而郡人士女云集,僦倩幕次,羅綺塞涂,上下十余里間,地無寸隙。”“其時,優(yōu)人百戲,擊球關撲,魚鼓彈詞,聲音鼎沸,蓋人但藉看潮為名,往往隨意酣樂耳!贝颂幱涼淖诩犊闯薄吩~多首,其中有“出郭游人不待招,相逢都道看江潮”,那時候的杭州人,出了候潮門就可以看到涌潮,實在十分方便。再說,這一天的民俗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地方官要主持祭祀潮神的儀禮,還有各種民族民間藝術的展演,因而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節(jié)日慶典。
明代又有看夜潮風俗,高濓《四時幽賞錄》云:“浙江潮汎,人多以八月晝觀,鮮有知夜觀者。余昔焚修寺中,燃點塔燈。夜午,月色橫空,江波靜寂,悠悠逝水,吞吐蟾光,自是一段奇景。頃焉,風色陡寒,海汀潮起,月影銀濤,光搖噴雪,云移玉岸,浪卷轟雷,白練風揚,奔風曲折,勢若山岳奔騰,使人毛骨欲豎。古云:‘十萬軍聲半夜潮’,信哉!”
清代,大致承襲前朝風俗。同治年間,錢塘人范祖述撰《杭俗遺風》,有“江干觀潮”一節(jié),文云:“候潮門內至閘口,沿江十里,均可看潮。八月十八,為潮神生日,前后三日,均有潮汎。始起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涌,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螺螄埠有秋濤宮,系南巡時備供御覽者!彪m然記述得過于簡單,大致情形還是可以認定的。一是說那時候從候潮門到閘口的沿江一帶,都可觀潮,二是說康熙、乾隆南巡時,是在秋濤宮觀潮的。
民國年間,杭縣人洪如嵩補輯《杭俗遺風》,在“江干觀潮”一節(jié)的后面,加了一段案語:“錢江之潮,為天下大觀?闯背亟舷峦,人多趨海寧,以彼處之潮,較大于錢塘江岸也。屆期火車特開觀潮專車,以便觀客。遠道之人,如期而至者,車為之滿。車中包定伙食?梢噪S客飲餐,誠吾杭之一大盛舉也。城隍山亦可以看潮,惜遠處不甚清晰,屆時游人亦甚多!彼f觀潮地點的變遷,真實可信。豐子愷在1935年寫《錢江看潮記》,也說原想到海寧看潮,因為走動不方便,就改在杭州的三廊廟看潮,那一天“江岸之上,觀者動萬”,當地人則說“都是為潮神賀生日來的!
據史料記載,1916年農歷八月十八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以及蔣介石一行,在海寧觀潮。孫中山還當場揮筆,題寫“猛進如潮”四個大字。時隔41年,到了1957年的農歷八月十八日,毛澤東也到這里觀潮。他選擇的觀潮地點是海寧七里廟,當場作《七絕·觀潮》云:“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睆拇艘院螅X江觀潮的知名度更高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寧開始舉辦“觀潮節(jié)”,聲勢越來越大。2000年觀潮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通過9顆衛(wèi)星,使用3套轉播系統(tǒng)30多臺攝像機,水陸空全方位對海寧潮進行近3小時的現(xiàn)場直播。2001年觀潮節(jié),吸引中外游客102萬人次。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地方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觀潮節(jié)”傳承已久而又是經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