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一公里花費五六億,只為盤活都市圈
地鐵一號線建設到目前為止,光是設備部分就達50億人民幣,平均算下來,一公里的地鐵,就要花費5、6億人民幣。
浙江為什么要花大力氣去建設地鐵?
原因只有一個:在快速軌道交通成為現實時,才能形成真正的城市大格局。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杭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人口和就業的持續攀升,道路交通的瓶頸嚴重制約了杭州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發展新型的公交方式,建設新的城市次級中心來緩解市中心的人口和交通壓力,已迫在眉睫。而利用便捷的軌道交通,成為引導杭州市區人口和產業向副城轉移的一種解決方式。
“一主三副”這個“大杭州”的棋局,因為地鐵的溝通連接而將被盤活。江南、下沙、臨平作為杭州市未來三大副城之一,建設中的地鐵1號線和2號線與主城區緊緊聯系在一起。
當然,軌道交通的魅力和想象還遠不止這些:
在2011聚焦杭州都市經濟圈大型聯合采訪活動中,杭州市地鐵集團副總經理朱春雷就透露,杭州在進行地鐵線網規劃研究時,對杭州都市圈軌道交通規劃進行了安排,以樞紐換乘形式與杭州市區線網形成良好銜接。
這個線網規劃主要是研究了杭州中心城區與都市經濟圈臨安、富陽以及海寧、安吉、德清、桐鄉、紹興、諸暨等杭州臨近縣(市)的聯系,以中、低運量為主,設置六個換乘樞紐。
這就意味著杭州已為銜接都市圈內的其他城市預留了條件。
因為公共自行車,浙江有了更多的“唯一”
著名作家余華說:幸福是一種感受多于表達的東西。感受,最直接地來自于生活。
這五年來,讓浙江老百姓感覺最切實的出行改變,就是一輛輛鮮亮醒目的公交自行車。
2008年5月1日,杭州成為全國首個開放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的城市,并納入到公共交通體系。火紅的公共自行車,不僅成為杭城街頭的風景線,更連接著人們生活的所有節點。
4年里,公共自行車發展的腳步從未停下:從最開始的2800輛公共自行車、61個服務點,到現在,杭州公共自行車的數量已達到6.5萬輛,服務點達2600多個,為緩解還車難,24小時服務點也增加至55個。
方便、低碳,公共自行車已成為杭州市民短途出行的首選,每天租借量達25萬人次,最高時曾突破34萬人次。
杭州公共自行車的成功,吸引了不少兄弟城市來杭“取經”。
2009年,杭州公交集團牽頭,聯合相關校企合資組建了杭州金通自行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展了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技術服務輸出。2011年4月1日,杭州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工程通過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示范項目的驗收,在國內眾多城市里,杭州是唯一一個列入住建部科技示范項目的。
這個成功的出行舉措,迅速在浙江大地上傳播:省內除了杭州外,紹興、舟山、嘉興、臺州、海鹽等地都有了公共自行車系統,目前有400多個服務點,投放自行車一萬余輛。再往后看,省內已經有近十個地市及縣市擬建自行車系統。
因為公共自行車,浙江擁有了更多的“唯一”:2011年9月底,美聯社APTN(美聯環球電視新聞)來杭采訪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項目,并在APTN上播出長達8分鐘的新聞;英國廣播公司旅游頻道評出的全球8個最棒的公共自行車服務城市,浙江杭州成為中國唯一入選城市。
今年,杭州將再增加100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3000輛公共自行車;到2015年,杭州公共自行車總量將達9萬輛,服務點3500個;到2020年,公共自行車總數力爭達2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