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后門外就是河,站在后門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飄然而過……”,這是文學大師茅盾先生對他的家鄉——江南水鄉烏鎮所做的描寫。有人說,看景不如聽景,聽景不如讀景。讀到這樣的描寫,你真的不想走近那河,夢枕水鄉,聽聽那櫓聲嗎?我想,我連做夢都想,我已經迫不及待。正如江姍在那首《夢里水鄉》中唱到的:春天的黃昏,請你陪我到夢中的水鄉,讓揮動的手在薄霧中飄蕩,……”
享受另一種味道
煙花三月的一天,我登上了那天清晨最早的航班,為了趕第一班的飛機,我起了個大早,坐在飛機上打盹,正值北京大風,起飛前坐在飛機上都感覺左右搖晃,恍惚間感覺在水鄉的小船上幽蕩,空姐告訴我那是外面大風的緣故。朝霞從東方升起,染紅了整個機場,我的心情也隨之愉悅起來。飛機滑向朝霞升起的方向,我揉了揉睡夢惺忪的雙眼,心早已飛向那夢中的水鄉。
從北京飛上海,到桐鄉再到烏鎮,一路周折,抵達烏鎮已經下午。烏鎮的門票已經漲到120元,好在蹬三輪的車夫幫助聯系好了在鎮里住宿。為了躲避驗票,房東徐女士把她那輛嶄新的自行車搬了出來,我沿著青石板小路在小巷里蜿蜒騎行,不時還要下來推車躍過拱型小橋,跟在徐女士后面,歪歪斜斜地繞到了鎮子的后門,飛機、汽車、三輪車、自行車一路把我帶到了傳說中的烏鎮。
鎮子里游人如織,但多是旅游團隊,他們在矛盾故居、藍印花布館、百床館、林家鋪子等景點穿梭。我則更喜歡在青石板路上游走,看烏篷船在水上悠悠,賞河邊垂柳晃動,觀請一色的黑瓦蓋頂,望古建筑疊疊,聽小橋流水潺潺。在綠荷坊品嘗了荷葉粉蒸肉,吃了當地的豆腐干等小吃特產,旅途的疲勞一掃而空。
我踏著青石板路穿行在幽幽小巷之中,木板結構的房子一間一間緊挨著向兩處延伸,似乎沒有盡頭,裝飾古樸的店鋪,精雕細刻的門樓,古色古香的招牌。不時有老人倚靠在木板門窗前毫無表情地注視著走過的外來人,收音機里會傳來不知過了多少年的小曲。有人說烏鎮太舊,是的,呼吸中都會帶有一種陳舊的味道,就是這種味道讓你感到幽深,讓你感到仿佛游走在數百年前。從繁華的都市來到水鄉,我們不正是要尋回失去的夢嗎?
來到烏鎮不能不坐坐烏篷船。搖擼聲聲,水流船行,坐在船頭,木柵黑瓦的儉樸居民依舊過著小橋流水的日子,窗前擺放著各式盆花,屋里人影晃動,過往的人們和船只與他們何干,只有那門前的串串紅燈籠隨風搖曳。船兒穿過小橋,穿過人家,兩岸的灰瓦、白墻、青石細巷象一幕幕黑白影片在眼前閃過。船上的人不停地舉起相機記錄下這時光倒流的瞬間,盡情享受自己生活之外的另一種味道。